大摩邢自强:内需仍有提振空间,中国可以避免陷入日本式的长期停滞情况

邢自强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近日,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在媒体座谈会中分享了他对中国经济和国际关系的洞见与展望。邢自强表示,一季度中国经济开局良好,主要受到出口高增长以及制造业生产投资推动。未来聚焦提振消费和需求,不仅有助于形成更加平衡的生态发展模式,还将进一步提高国内创新水平。

上调GDP预期,内需仍有提振空间

鉴于出口和制造业投资强于预期,摩根士丹利研究部将中国2024年GDP增速预测上调至4.8%。一方面,美国出口需求增长保持韧性(包括库存拖累减轻)以及出口商让利以价换量,出口量保持强劲。一季度同比增速从2023年四季度的11%上升至14%左右,为实际GDP提供支撑。这带来0.4个百分点的上修幅度。另一年度增速调整的驱动因素是制造业资本支出强于早前预期。政府正加快推进产业链升级,着重能效提升和数字化。摩根士丹利研究部相应将2025年实际GDP同比增速预测上调至4.5%。

与此同时,中国目前仍面对内需相对不足的情况,内需面临的低物价循环风险还没有完全消减。房地产行业仍然是需求外强内弱的主要因素。不过,邢自强认为针对房地产市场的托底政策已经逐渐发挥作用,今年和明年有望是本轮房地产调整末期。与过去五六十年全球经历过房地产调整的经济体比较,中国可能已经经历了此轮调整的绝大部分历程。

邢自强表示,今年政策方向还是偏供给为主。包括美国市场在内的外部需求旺盛,加上中国拥有较强的供应链竞争力,叠加出口商让利之下出口量的高增,都会对达到今年的GDP增长目标起到一定的帮助。

中国不会“自废武功”

谈及最近有关“产能过剩”的讨论,邢自强表示,中国仍会坚持自身的政策和出口竞争格局。新能源转型、绿色产品等行业是中国好不容易从创新到产出效率的角度有着先发优势的行业,中国不会因为舆论而“自废武功”。

但是另一方面,从产能利用率及企业盈利的角度衡量,这些行业也面临着挑战。从自身的状况来看,中国面临着生产强、供给强、需求偏弱的局面,企业“以价保量”,导致企业的盈利、利润率偏低。聚焦提振内需将有利于营造更加平衡的经济循环,进一步提升中国产业链、能源创新的持续性。因此更加平衡的发展模式,包括加大对消费和居民端的倾斜,有望让中国在这些产业在长期夯实竞争力。

中国有更大增长潜力

邢自强表示,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更大,发展的空间更大,可以避免陷入日本式的长期停滞、经济不增长的情况。

首先,中国发展阶段与90年代的日本不同。日本在1990年的时候,人均GDP高于美国,所以不存在有进一步的赶超效应。而目前,中国人均GDP在1.3万美元左右,还有很大的赶超以及技术进步的空间。

其次,中国不管是从汇率、利率的操作,再到房地产本身价值的高估泡沫程度相比日本都更为良性。中国从货币操作政策角度比当时的日本更有先见之明,近两年中国的利息总体而言是下降的,而90年代日本的实际利率高于GDP增速,这就造成去杠杆面临困难。中国在大方向上将利率保持在低于GDP增速的水平,从而避免陷入日本当时面临的困境。

货币政策方面,人民币汇率没有出现当时日元高估的情况。日元在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连续十年升值,即便1990年后日本房地产价格下跌、资产贬值。而人民币汇率指数较为灵活,没有出现明显高估。所以从货币政策的操作来看,不管是利率还是汇率,中国总体上避免了日本在去杠杆初期货币政策过紧、汇率过高有损出口竞争力的局面。

邢自强总结表示,如果未来更多转型到聚焦于国内消费,并在一定时间内形成一定的市场共识,同时不被外部舆论干扰,厘清自身增长模式的长短板,提振消费和需求,不仅有助于打造形成更加系统性和平衡的生态系统,也将有利于进一步创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惠生活 » 大摩邢自强:内需仍有提振空间,中国可以避免陷入日本式的长期停滞情况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